中国专业的珠宝行业门户平台欢迎您

首页 > 知识 > 珠宝知识 > 中西方首饰起源的因素及动机

中西方首饰起源的因素及动机

珠宝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饮食起居、思想感情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密不可分,并且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新的变化。那么珠宝首饰是如何起源的,中西方首饰起源的因素和动机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深入的探讨一下中西方首饰起源的因素与动机。

一、原始巫术对珠宝首饰的影响

巫术,是能够表达人们的原始信仰和原始宗教的有力手段,是人们企图控制外界,增加人类自身能力的便捷途径。当人类还在蒙昧时期时,是巫术在引导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中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实、种子;动物的羽毛、牙齿、骨骼以及石(玉)料产生一种艨胧的神秘看法,他们甚至将之作为自己巫术活动中的崇拜对象,赋予它们神秘的力量。

山顶洞人将饰物染成红色,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当年巫术的迹象,一种避邪的信息。欧洲考古学家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饰品,并将它们称为“护符”。如法国拉玛得梅尼的兽面纹角片护符,法国方特高姆洞刻有麝牛和人像的骨片护符等。

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宝石的认识十分久远,它们在被认识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古巴比伦国在距今6000年前就将祖母绿献于女神像前祈求某种神秘力量,海蓝宝石被视为海水的精华,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鱼的安全。

巫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其加以神化,使首饰变为某种寄予精神并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替代物。

二、模仿性与图腾崇拜对珠宝首饰的影响

人类由于原始条件的限制,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时候,会遇到很大困难,特别是在猎取猎物时更是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渴望达到某些动物天生具有而人却力所不能及的能力,努力吸取着猎物的长处,如鸟的飞翔能力,猛兽的撕咬能力等。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和原始宗教的形成,这种模仿性逐渐被图腾文化所取代。

“图腾”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推测并坚信自己部族的产生根源于一种自然物,大多为动物,如熊、狼、鹰、飞鸟等;也可以是植物,如枫木、葫芦等;还可以是太阳或月亮。自己来源于某一自然物的繁衍,或是源于一种神秘的结合。而这种自然物或变异物体便是自己的祖先,他不仅生育繁衍了这个部族,而且是一个保护者,始终护佑着这个部族的生灵。中国远古夏民族是崇拜龙图腾的。龙与凤这两种想象的复合式动物是中华民族的早期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的遗风延续时间很久。

图腾崇拜是全人类原始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图腾崇拜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原始人推测并坚信自己部族的产生根源于一种自然物,这种自然物或变异物体便是自己的祖先,它不仅生育繁衍了这个部族,而且是一个保护者,始终护佑着这个部族的生灵。如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对象是龙和风。古希腊的克里特人则对牛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和关心。这些都是一种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三、审美与人体美化对珠宝首饰的影响

审美因素也是首饰起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原始人类从大自然当中得到的任何材料,并不是任其自然的用作装饰,而是或多或少的经过审美眼光的加工、挑选和组合,使其形成新的结构和形态。如人们将石头、牙齿、果实、贝壳和花朵整齐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串成颈饰或其他饰物,从审美的原则来看,它们显得对称、有节奏感。

原始人焙饰物戴在颈部、腰间来单纯地美化自身,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意识觉醒后的产物。因此,用饰物来美化自身的这种起源心理动因是不能被忽视的。

四、世界宗教对珠宝首饰的影响

1.不同宗教与珠宝首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对人类本身、对生命的本源的一种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同时也成了劳苦大众摆脱苦难,追求幸福,治愈心灵和肉体创伤的一种“良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行为和道德观念标准。西方人信奉耶稣基督,崇拜圣母玛莉亚,于是便出现了《最后的晚餐》等不朽的绘画作品;中东人信奉真主;东方人信仰佛,于是便出现了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等等。然而绘画不便携带,雕塑更重达千钧,怎样才能使“上帝与我同在”、“佛与我同在”呢?将神、佛雕成微小的形象,佩戴于身,就成了一种最好的选择。从此,宗教便与珠宝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珠宝的制作和佩戴往往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也利用珠宝,用以装饰神、装饰宗教的理想天堂。

佛家的七宝其实指的就是七种宝石,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说法:《般若经》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红珊瑚等;《阿弥陀经》则谓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法华经》则谓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等;而《无量寿经》则又谓为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
基督教对自己的理想世界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描述,但上帝所设的伊甸园以及从上帝那里所来的圣城却是令人向往的去处,都有珠宝作饰。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说:“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钱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耶和华上帝将那人(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上帝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可见伊甸园:人类始祖所居之园中有上好的金子、珍珠和玛瑙。这些或许是希伯来人的先祖所最早认识的珠宝吧。可见宗教在西方首饰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为我国人民自创之宗教,其仙境有昆仑山、海上十洲三岛以及所设想的玉帝所居之处:一天宫。国人自古爱玉,故仙境以玉为饰。《淮南子·地形训》曾对“帝之下都”的昆仑山描述如下:“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玗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大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水,汲之黄水,黄水三周原其原,是谓自水,饮之不死,。……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对天宫的设想见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其景象大致相同。

《西游记》第四回,美猴王随太自金星初登天界时所见天宮景象是:“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于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晃晃宝玉妆成。……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谢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三檐四簇,层层龙凤翱翔,上面有个紫巍巍,明幌幌,圆丟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

纵然是天国,各宗教所设想的珠宝也明显带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佛土有七宝,圣城有诸宝石,而道教之玉帝居所主要由黄金、美玉所砌成。所以宗教在中国珠宝首饰发展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神本是无形的,被教徒人格化后,为了突出其功德和法力,并引起世俗人们的向往,往往要用珠宝来装饰神,关于这一点,在佛教的诸佛和菩萨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摩尼幢佛”,摩尼即珍珠,幢为竿柱高出,以种种丝帛严饰,再加缀如意宝珠,象征佛德高悬,辅正摧邪。“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金刚即金刚石,佛家喻为坚利,“琉璃庄严千佛”,琉璃,即吠努利耶( Veluriya),为猫儿眼,该佛严饰如至宝。“摩尼幢灯光佛”,即饰有珍珠,头顶有幢,有灯。“金华光佛”,即全身放射金色光芒的佛。

1987年,在陕西关中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唐代佛教遗物,其中的捧真身菩萨(即捧释迦牟尼佛指舍利骨的菩萨)是用珠宝装饰佛的典型实例,该菩萨为鎏金银质,身高21厘米,右腿跪,左腿曲。双手捧镀金银匾荷叶形盘,头戴高花冠。冠前浮雕一小坐佛,冠的边缘及前面均严饰珍珠。菩萨双臂戴铡,通身缀满珍珠瓔珞。

我国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乾隆年间的的镶珍珠金立佛,该佛以精金铸成,高49厘米,白头冠、胸前、两髋、脚面均饰有大小不等的珍珠,可能是“摩尼幢佛”。

这种用珠宝装饰神的现象,可能还与印度的衣饰习惯有关,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印度)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瓔珞而作身佩。”释迦牟尼身前为太子,故有佩璎珞的习惯,这也是佛身份的体现。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捧真身菩萨

2.宗教对信徒佩戴珠宝的态度

任何一种宗教,在道德观念上都有一种向善性,注重人的内在品行的修养,而反对对外界物质利益的过分贪欲。认为贪欲会使人堕落。一般都不赞成信徒佩戴珠宝首饰,甚或将不佩戴珠宝首饰列入戒条中,明令禁止。

佛教有八戒、十戒等戒条,所谓戒就是禁止各种恶行。其中“八戒”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七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八不食非时食。十戒中说的更具体,其第六条为不涂饰香鬘(形容发美),第十条为不蓄金银财宝。真正的信徒都能坚持此戒,他们生活清苦,穿破旧的百纳衣,除了手中有一串念珠外,一般不佩戴首饰。

基督教也不赞成人们过分打扮,《旧约·以赛亚书》第三章说:“……耶和华说:‘因为锡安的女子狂傲,行走挺项,卖弄眼目,俏步徐行,脚下玎珰,所以主必使锡安的女子头长秃疮,……主必除掉她们华美的脚铡、发网、月牙圈、耳环、手镯、华冠、足练、华带、香盒、蒋囊、戒指、鼻环、吉服外套。……”可见,上帝并不喜欢妖艳骄侈的女子。

伊斯兰教对教徒佩戴首饰也有一些要求。《古兰经》第二十四章,真主对先知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

现代人尽管受宗教的束缚越来越小,但即使从美学的角度考虑,过分打扮也会适得其反,应以自然、朴素、大方为度。

总之,珠宝与宗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为珠宝编造出种种神秘的传说,相信珠宝的神奇力量,宗教的神偶或灵物及宗教故事,是珠宝设计造型的重要源泉之一,人们常佩之以作护身符;另一方面,宗教本身也将珠宝引入到自己的宗教领域,要么将珠宝设想为理想天国随处可见的宝物,要么在,宗教场合使用珠宝,有的甚至要求信徒向神供奉、献祭。同时,宗教的戒律对信徒佩戴崭宝首饰也有特殊的限制。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说,宗教既为珠宝业的兴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曾产生过一些消极的影响。在新时期,我们只有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才能有助于珠宝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