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珠宝行业门户平台欢迎您

首页 > 知识 > 珠宝知识 > 玛瑙的文化

玛瑙的文化

玛瑙是佛教的吉祥物,因此玛瑙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极高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良好愿望,被誉为“幸福之石”,谁拥有玛瑙,谁就拥有幸福。学者们把玛瑙视为宝石中的第三眼,象征着友善的爱心,也代表着希望。那么玛瑙的文化是什么你知道吗?那么白玛瑙的寓意你知道吗?下面小编就来讲讲到底玛瑙的文化是什么。

玛瑙的文化-象形图纹玛瑙

那到底象形图纹玛瑙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历史记载象形图纹玛瑙的文化很少。最早记载象形图纹玛瑙的文化是宋代文人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峡州宜都县产玛瑙石,外多沙泥积渍,凡击去粗表,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鸟兽云气之状。土人往往求售,博易于市。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皆产玛瑙石,纹理奇怪,宣信间招信县令【忘其姓名】获一石于村民,大如升,其质甚白。既磨礲(译研磨)中有龙作蜿蜒盘屈之状,归贡内府(译朝廷里的皇帝)"。这块经过研磨后发现的“龙”形象形图纹玛瑙,人们视若珍宝贡献给皇帝。出产这块龙形象形图纹玛瑙的玛瑙河,在今湖北省宜昌地区,流经宜昌、当阳、枝江。(注:峡州宜都县,今湖北省枝城市。峡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宜昌、远安、宜都等地。)明代谷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天启间(1621—1627)刊行)中写道“玛瑙非石非玉,自是一类。有红、白、黑3种,有纹如缠丝者。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大者研为器具等,其中有人物、花鸟形者最贵重。文中描述的人物、花鸟形者最贵重,就是象形图纹玛瑙。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曹昭(明)撰写)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书中记载“玛瑙多出北方,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快刀刮不动,凡看碗盏器皿要样范好,碾得薄不夹石者为佳,其中人物、鸟兽形者最佳”。这本明代古书中记载的“其中人物、鸟兽形者最佳”说的就是象形图纹玛瑙的文化。古代玛瑙开采、加工生产力及其低下,玛瑙矿石硬度高、开采难度大,在没有电动工具的“砣锯时代”,有“一砣玛瑙一砣金”的说法。象形图纹玛瑙形成本身具有极强偶然性,原石横切、竖切、斜切,多切少切哪怕是差一毫米,就会与玛瑙图案失之交臂,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原因导致了象形图纹玛瑙实物更是存世稀少。中华民族自古又多灾多难,历经多次战乱、社会动荡,由古传至今的象形图纹玛瑙实物,真是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和俄罗斯的克林姆林宫宝石博物馆偶能发现有“色彩成图的玛瑙”。

玛瑙的文化-戈壁玛瑙

阿拉善戈壁玛瑙是戈壁玛瑙的种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以及外蒙古的广阔的戈壁滩上,其中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发现的玛瑙石品质最优,并最早被人发现和推广因此人们给这一石种命名为阿拉善玛瑙。在戈壁玛瑙的文化中会发现阿拉善玛瑙质地坚硬、色彩丰富,在经历了亿万年风沙磨砺、日晒雨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面貌。正因为阿拉善玛瑙的色彩丰富绚丽形态千奇百怪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藏石爱好者喜爱和珍藏。阿拉善玛瑙主要可分为雕料和奇石两大类,雕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带俏色的玛瑙最受雕刻师的青睐;奇石,主要以造型奇特稀有和象形两大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