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珠宝行业门户平台欢迎您

首页 > 资讯 > 珠宝头条 > 广电总局一声吼:我丑我先睡,你美……你也直播不了了

广电总局一声吼:我丑我先睡,你美……你也直播不了了

广电总局通知明确指出,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下简称《视听证》)的机构和个人既不能开展个人秀场直播,也不能办新闻、综艺、体育、访谈、评论等各类视听节目,不得开办视听节目直播频道。

据了解,以上所提到的《视听证》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公众提供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活动。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都应当依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视听证》或履行备案手续。

换言之,一纸《视听证》将会成了直播平台的“生死命符”,代表着平台是否能继续正常运营。

经查询,截止2016年6月,总局共颁发了586张许可证。这些持证机构包括了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网站等。对于优酷、腾讯等视频平台来讲,《视听证》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上百个直播平台而言,则有可能迎来一场“灾难”。

梳理发现,在目前主流直播平台里面,只有一小部分直播平台已经具备了广电出台的《视听证》,更令人震惊的是,大家所熟知的花椒,斗鱼,熊猫TV竟然还没有《视听证》。须知道,这三个平台占据了直播综艺的半壁江山。另外,网易旗下的直播平台网易CC和网易bobo,以及企图用直播促电商的电商平台等目前也没有《视听证》。对于这些“无证经营”的平台而言,当务之急是尽早尽快办理《视听证》。

另一个受到影响的“重灾区”是原有业务是以社交、购物等为主、新增直播业务实现导流的公司,其中试水直播的电商公司首当其冲。

众所周知,电商对于流量极度渴求,从阿里接连收购微博和优酷就不难看出,哪怕是像阿里这样的巨头,也需要内容给电商平台“导流”。此前,蘑菇街、聚美优品,甚至淘宝等电商平台纷纷开通了直播平台,但很明显,这些电商巨头都没有《视听证》。

那么,这些尚未持证的直播平台怎么办?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型直播平台可能尝试去申请获得持证,或通过合作方式获得许可证;但一些新兴的直播平台可能不得不放弃这块市场。

事实上,在加强直播监管的通知下发之前,大多数直播平台只要拿到文化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就行了,但现在这个许可证升级成了广电总局的《视听证》。这意味着,网络直播的监管权从文化部转移到了广电总局。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视听证》相较于文化部的《网络文化运营许可证》需要更多的条件和资质,所以很难申请,因此,这条规定无疑会将一大帮“无证公司”淘汰出局,整个行业或许会迎来一次“大洗牌”。

直播前需“备案”

针对直播平台存在已久的监管“顽疾”,广电总局也再次“出手”,不但重申直播内容应合法健康,更是明确规定,在开展直播活动前要将相关信息报属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尽管此项措施落实的可能性遭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但还是给直播行业带来了极大震慑。

一直以来,用乱象丛生来形容网络直播市场毫不为过。由于监管难题,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屡屡做出出格行为。以暴露、挑逗等方式来吸引眼球的做法早已是行业普遍现象,这自然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今年4月14日,斗鱼、虎牙直播、YY等19家网络直播平台被列入文化部查处名单;4月18日,papi酱视频被广电总局责令下架增改,理由是视频中多次出现粗口,被要求整改粗口低俗内容后才能重新上线。

紧接着,20余家主要从事网络直播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从4月18日起开始大范围整改,并加强自查力度。据了解,截至5月31日,六间房、映客、花椒等平台已基本完成主播实名认证、水印添加、直播内容存储15天等公约要求。

7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网络表演黑名单,依法查处23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共26个网络表演平台。本次集中清理共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

9月9日下午,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遏制网络恶俗炒作现象”专题研讨会,直接批评:一些所谓“网红”为吸引粉丝,利用直播平台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吸引网民关注,而这些直播平台不履行主体责任,给恶俗“网红”提供传播平台,甚至为其推波助澜。

纵观整个在网络直播市场,还是以游戏直播和秀场直播为主,“美女”、“秀”、“色”等具有窥私欲和荷尔蒙刺激的元素是众多直播平台的标配。此前,网络直播在政策上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因此,在某种程度来说,这次的直播监管其实是有利于去除直播市场泡沫,以及规范市场内容。

直播何去何从?

我们似乎正进入一个“全民直播”的时代。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人,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与此同时,大量资本也争相进入直播行业。从YY、斗鱼,到红衣教主周鸿祎的花椒直播、“国民老公”王思聪的熊猫TV,再到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的纷纷入局,国内资本市场似乎都在遵从着一个共同的认知:宁可错投,不可错过。

不过,行业发展的隐忧也开始浮现,如UGC模式下的内容脱轨,“烧钱”触目惊心,迟迟无法看到盈利等等,疯狂背后,整个行业似乎走“歪”了。

据了解,目前直播产业核心收入模式主要包括广告付费投放、观众打赏平台分成,以及其他平台转播版权收费等。但由于自身产业链条的不完善,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为了主播的“嫣然一笑”不惜豪掷千金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直播平台内容的同质化也使其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业内的观点是,精品内容是直播业务突围的关键,垂直领域的场景构造也能探索细分受众的商业机会。此前,杜蕾斯新品发布会直播、Facebook等社交巨头布局视频直播,巩俐、李冰冰等明星直播戛纳行,《欢乐颂》剧组直播活动现场、女排回国接机直播现场等,都受到网民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