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珠宝行业门户平台欢迎您

首页 > 知识 > 珠宝知识 > “克拉”与“K”的渊源

“克拉”与“K”的渊源

克拉与K,从英文字母拼读来看,系同一个单词,只是表示珍贵宝石重量时译成克拉,缩写成CT。而在表示金子的含量比例时,为了在使用时不致混淆,才用克拉的希腊文单词KERATION中的第一个字母K来代表黄金的纯度。也有用KERATION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黄金的K数,中文称“开”。

克拉作为重量单位,起源于欧洲地中海边的一种角豆树的种子(稻子豆),盛开淡红色的花朵,豆荚结褐色的果仁,长约15厘米,可用来制胶。角豆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长在何处,它所结的果仁,每一颗重量均一致。在历史上这种果实就被用来作为测定重量的砝码,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重量单位,用它来称贵重和细微的物质。直到1907年国际上商定为宝石和黄金的计量单位,沿用至今。钻石以克拉计重在世界上是法定的,但某些高档宝石因大颗粒的成品越来越稀少,象红蓝宝、祖母绿、碧玺、海蓝宝、金绿宝石……等等目前也在使用克拉作为计量单位。以实际重量乘上每克拉单价,也就是某一颗宝石的价格。1914年,国际上把“克拉”的标准重量定为200毫克。古书中的“克拉”同现在的克拉有所不同。古书中1克拉约为205.3毫克,如果换算成公制克拉,则应除以1.0265。同时各国或各地区的克拉值也不全部相同。1克拉又分成100分,10分以下的钻我们称之为“小钻”或“散钻”。

在我国,首饰中金子的含量百分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K”和“成”。光银楼制作的金饰品,往往敲有“九成金”“七成金”等记号,现在则以K来表示含金比例。24K表示足金、18K则表示含金量为75%。

在流通过程中,K所表示的含量比例这一点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统一的表示方法,而K所表示的重量概念则越来越被淡化。

纯金也叫足金、赤金。但金无足赤,要提纯到99.99%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购买纯金饰品时,有的消费者坚持一定要求“四只九”,意义不是太大。

1K为1/24,即指在100克合金中含有4.166克的金子。上表所示K金的含金量即以K数乘以4.166,得到一近似值。既然每K的分值为4.166,那么以24K表示,上限即为99.99%,下限不得低于99. 6%。在这二者之间的成色统称为24K。英国规定达到99.5%以上才称24K;南非规定达到99.6%;而香港、澳门地区规定只要达到95.84%以上就称24K。

K金当中除了黄金之外,一般是按一定的比例渗入一些诸如银、铜、镍等金属元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色泽上面的区别变化。中国有句俚语:“七青、八黄、九学、十赤”。是指通过颜色来区别黄金的成色。

其实在加工当中,象18K要求含金量达到75%,真正在配制过程中,一般尽量控制在75.2-75.3%,避免在制作过程中一旦混入杂质降低了成色。如果仔细算比帐,1克黄金才一百多元人民币,相差百分之一,只有1元几角,相差千分之一,只有1角几分。生产经营者绝对不会去冒成色不足的风险,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所以消费者为此不必多虑。但也要仔细核对一下钢印成色与所开发票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