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珠宝行业门户平台欢迎您

首页 > 知识 > 珠宝知识 > 和田玉的开采方式

和田玉的开采方式

【开采】

和田玉的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900年前的西周穆王时代。采玉方法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 根据玉石产地的不同,其方法也不一样,主要有拣玉、捞玉、 挖玉、攻玉、拾籽玉等。此外,古代采玉还分官采和民采。

拣玉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即在河流的河滩边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采玉具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因为夏季气溫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不易采集玉石;而冬季气温低,河水结冰,玉石不容易被发现。

春天,山上的原生玉矿经自然风化剥蚀后形成的玉石碎块由洪水带入河流中,再随河水奔流而下,到达低处以后,玉石就堆积在河滩或河床中,便于采集。秋季,气温逐 渐降低,河水也渐渐回落,玉石显露出来,很容易被人们发现,所以秋季和春季是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

捞玉

捞玉和拣玉一样,即于春季和秋季在河流的河 滩边和浅水河道中捞取玉石。早在古代,我国就已形成了一 套严格的捞玉制度,史书上也都有记载,如高居诲在《行程 记》中载:"其国之法,官末采玉,禁人辄止河滨者。"

挖玉

挖玉较之捞玉、拣玉难度较大,地点也不相同,是指在河谷阶地、干滩、古河道和山前冲积、洪积扇上的砾 石层中挖掘找寻和田玉砾。这些地方的玉石也是由流水带来的,但是已经离开河道。著名的挖玉地点是在玉龙喀什河东岸洛浦县吉牙乡的古马特,过去又被称为胡麻地。

由于砾石层上多有沙土覆盖,砾石层中有的玉甚至被 泥沙和石膏胶结或半胶结,因此挖玉难度较大,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其获取也比较低。

攻玉

攻玉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玉石进行加工琢磨,如《诗经•小雅》中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玉石的开采,主要是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采山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记》、< 汉书》上都有记载。山玉一般位于昆仑雪山的巅峰,因此采山玉要比采籽玉难得多。

白玉孔雀开屏饰件(元)

拾籽玉

拾籽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携带下来和经流水冲刷暴露出来的籽玉。拾籽玉一般是分散并自由进行的,既有专门从事者,也有随机者。专业拾玉者多为中、老年人,经验丰富,很会选择拾玉的地点和行进的方向。

青白玉折枝花形佩(金)

他们找玉的地点通常为有利于玉石停积的河流内侧石滩、河道 缓流处、河中心砂石滩上方的外缘;拾玉行进的方向是自上 游向下游行进,并随太阳方位而变换方向,灵活掌握。

拾籽玉主要河流为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另外在 昆仑山北麓的中下游也可找到籽玉。

官采

官采就是采玉工人在朝廷官员监督下进行捞玉, 而所采之玉全部归官府所有。古代官采有严格的规定,官兵 层层把守,采玉工人承担繁重劳动,河中的玉石财富全部由 官府攫取。

民采

民间采玉,在清代前期是严格禁止的,直到嘉 庆四年(1799年)才废除禁令。民间采玉即按规定在官家 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进行,当地人们在白天或晚 上分散拣玉或捞玉。

现代采玉

现代采玉方法比古代先进了很多,不再使 用“挖玉”这一方法。现代采玉以开采原生玉矿为主,建国 以来,各地建了多处玉矿山,采玉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规模 较大的为于田县阿拉玛斯玉矿和且末县玉矿,其他如皮山 县、塔什库尔干县、和田县、叶城县、策勒县等都曾有过短 期开采玉矿的历史。

青白玉双鹤衔灵芝纹佩(金)

阿拉玛斯玉矿建于1957年,海拔4500〜5000米,地势险峻,交通非常困难。该矿自开采以来,按生产状况可将其采矿历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1957〜1960年,那时候采矿均为露天手采,开采点较多,面积大,多用铁钎、錾子、榔头等工具凿石取玉,效率非常低。年均采玉仅有3吨,采出的玉石多为青白玉,还有约1/4为白玉。第二期为20世纪60年代,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开始使用打眼放炮、硐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的方法,年产玉约为3.5吨。采出的1/3为白玉,其余为青白玉和青玉。第三期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采矿多为硐采,采用电钻及风钻打眼,硝铵炸药爆破,坑道内电灯照明。此期年均采玉约4吨。20世纪80年代初,阿拉玛斯矿并没有应用那时候比较流行的金属燃烧剂爆破法,效率较之以前并无提高,采出的玉石大多为青玉,还有极少量的白玉,但销路不佳,采矿处于低迷状态。

近年来,地质部门经过勘测研究认为该矿仍有较丰富 的玉石储量,其矿脉的浅部多为白玉,较深处以青白玉和青 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