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珍珠一直象征着富有、美满、幸福和高贵。封建社会权贵用珍珠代表地位、权力、金钱和尊贵的身份,平民以珍珠象征幸福、平安和吉祥。千百年间,不论东西,围绕珍珠的思索和探求从未停止。2016年9月27日至2017年1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应和2016中卡文化年的举办,携手在国博推出的“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展,便通过对人类使用珍珠的历史梳理,揭开了对珍珠的发展与现状的认知。下面饰界小编就来讲讲珍珠的发展与现状的相关知识吧。
从产量上看,近年来我国淡水珍珠每年的产量可达干余吨,但真正能作为高档工艺珍珠的不足l%,所以大量低值珍珠贱卖也不足为奇。收购、囤积不是解决低档珠出路的根本方法,以化妆品、保健品、医药品为主导的珍珠产品未见突破性发展。低档珍珠消耗量虽不断增长,但仍未达到产、销平衡。主要原因是目前低档珍珠的价格仍然超出上述产品对珍珠粉、珍珠液原料的期望值,导致这些产品中真正的珍珠原料使用很少。大量“珍珠粉”是由贝壳内层的珍珠层制成,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值珍珠的去路。
珍珠的发展与现状-弘扬淡水珍珠的特色
目前,大直径、高档的淡水珍珠多经过漂白处理,这是受海水珍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模仿。淡水珍珠应树立自己的形象,用斑澜的色彩,显示与海水珍珠的区别。事实上,金色、天然橙色、粉红色等都和白色一样流行于国际珠宝市场。因此,要尽可能培育大直径的淡水珍珠,并保持原色,提升淡水珍珠首饰、工艺品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珍珠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珠宝首饰业设计能力相对薄弱,首饰款式多从港,台照搬而来,没有大的突破。我国的出口珍珠主要是原料珍珠,售卖的珍珠产品也仅仅处于工艺品阶段,尚未成为真正的珠宝首饰。珍珠加工产业化程度不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较多,即使一些生产珍珠的大企业,也基本停留在串坠制链的粗加工层次上。很多珍珠养殖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少较有实力的品牌若争力不够强,缺乏特色。同时,常规无核珠的产量应有所限制:达不到养殖年限的,除非病害导致死亡难以控制时才可以杀蚌取珠;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扣形珠等多种特色珍珠上去。逐年优选,将优质珠贝养殖至7-8年,培育大尺寸珍珠。要在无核珍珠质量上继续提高,并开发有核正圆珠,荧光珍珠、特殊造型工艺珠等。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原料珠收购和珍珠产品销售都要打破垄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努力培育国内市场。限制那些低档珍珠首饰。工艺品流入市场,引导消费,树立淡水珍珠良好的品质形象。
珍珠的发展与现状-发展淡水育珠产业化的新途径
针对当前我国珍珠产量高、价值低的特点,首先应该把握世界珍珠市场需求动向 严格控制低档珍珠产量,发展大直径正圆珠、有核珠和特殊造型工艺珠。分解养殖各个环节,强化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加工,开拓创新,从设计、加工到宣传和销售都要积极寻找适合淡水珍珠的新路子。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广大养殖户,分解育珠生产环节,形成产业小链,从而形成珍珠产业化格局。
目前,淡水珍珠养殖生产状况混乱,各环节没有专业分工。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长远来看必须按育珠生产特点进行如下分工。
1.育珠贝优良品种繁育场;
2.幼蚌培育基地;
3.人工育珠手术工厂;
4.育珠贝养殖;
5.取珠并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或将珠贝销售给珍珠商贩。
在这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第1、2、3环节技术要求较难,应由专业产企业操作。第4个环节可以由广大养殖户承担,从而极大地降低生产风险,质量也更有保障。特别是淡水有核珠生产,工艺要求更严,所以一定要由珍珠行业协会进行分工协作,统一完成各个生产环节。珍珠行业协会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该协会可以制订行业行规,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帮助广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生产布局、市场预测和产量控制等。首先,珍珠行业协会不应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主要应考虑到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共性。其次,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贝品种的选育工作。再次,要从操作工队伍管理人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蚌贝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推广应用蚌病群体控制技术,提高蚌贝育珠业的整体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