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翡翠的种水色之外,翡翠的底与翠性同样也是综合鉴定翡翠质量至关重要的角度。那么翡翠的底与翠性到底是什么呢?下面饰界小编就来讲讲翡翠的底与翠性的相关知识吧。
翡翠的底与翠性-底
民间称“底”为“地张”、“底张”或“底章”等。“种”和“底”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对于某一块翡翠来说,可能既有底,又有种,这时底是指颜色较浅的基底部分,而种则是指颜色较深的颜色部分。确切地说,“底”是指翡翠的纯净度以及其与水、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也包括“种”、“水”、 “色”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满足以下几点,才能说是“底好”:首先,翠与翠之外的部分要协调,若翠好,但其他部分水差、杂质、裂纹、脏色多,那么就是“色好底差”;其次,水和种要协调,如果种、色和水均好,且杂质、裂纹、脏色少,相互衬托,才能强烈映衬出翡翠的润亮及价值;另外,底的结构应细腻,色调应均匀,瑕疵越少越好。总而言之,看底要形成对翡翠的一个综合观——只有种、水、色、度都好,才能称得上好底。
翡翠的底从好到差,可分为:玻璃底、糯化底、糯玻底、糯冰底、冰底、润细底、润瓷底、石灰底、灰底及狗屎底等,水差的翡翠称“底干”。下面介绍这10个种类。
1.玻璃底:透明无杂质,结构细膩均匀,隔1厘米厚翡翠也能看清字或物,种老水好,全由硬玉组成,非常纯净,不含任何杂质,质量最佳。
2.糯化底(又称“蛋清底”、“芙蓉底”):透明至微透明,色泽混沌均匀化得开,无杂质,属老种,质量很好,仅次于玻璃底。
3.糯玻底与糯冰底:介于玻璃底与冰底之间的底。
4.冰底(又称“稀饭底”、“冰糖底”):除冰碴状物外,无其他杂质,属老种,质量好。
5.润细底:亚透明至微透明,结构(质地)细润,底白洁净,带翠时俗称“白底青”。
6.润瓷底:微透明到不透明,色底如瓷,杂质有多有少,略显呆板。
7.石灰底:不透明,色如石灰,底发白,结构(质地)粗糙,杂质多,有绿时俗称“干青”。
8.灰底及狗屎底:底很“干”,杂质含量多。底发灰不干净、有杂质时称“狗屎底”;有绿时称“干青”。
翡翠的底与翠性-翠
“翠性”指翡翠晶体解理面的反光,是翡翠的主要标志之一。翠性大小说明翡翠颗粒的粗细:当翡翠的平均粒度在0.2毫米时,肉眼观察不到翠性,翡翠种、水较好;而当平均粒度大于0.35毫米时,肉眼可明显观察到翠性,透明度差,一般来说是新种或新老种翡翠。翠性俗称“苍蝇翅”,因为解理面在光线照射下,出现的一个个犹如苍蝇翅膀的亮白色反光 小面的特征。“苍蝇翅”往往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片状出现。是否具有“苍蝇翅”现象,是鉴别翡翠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并不是所有翡翠制品都有“苍蝇翅”。在表面变化大、难以抛光的成品中, “苍蝇翅”往往容易见到;但在手镯、戒面等较容易抛光的翡翠成品中,“苍蝇翅”则难以见到。因此,尽管“苍蝇翅”现象是作为翡翠真假鉴别的重要标志—,但并非唯一标志。观察“苍蝇翅”需要一定的诀窍:一是要在翡翠反光面上观察;二是观察部位应尽量避开拋光较好的部位,应在拋光不完全或面积较,不易抛光的部位进行观察,如弧翠戒面的底部平面位置、手镯的内圈部位;三是尽量寻找翡翠结晶粗糙的部位进行观察。